本文介绍了一个对MBA学习充满信心的苏州姑娘的成功经历,以及苏州地区的MBA课程选择。文章列出了在苏州本地和去上海、杭州等地读MBA的优缺点,同时还提供了各自城市内MBA课程的表格,分别列举了苏州、上海MBA重点课程价格和入学要求。最后,本文提醒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MBA课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,包括课程的整体质量、国际化和本地化程度、学校的知名度以及自身背景和就业需求等。
对于职场人士来说,选择一个适合的MBA项目,可以助力实现职业的进步。我们每年为很多同学提供MBA选择方面的咨询,也梳理出一些信息,可以帮助大家在选择时进行参考。
2月21日,适逢农历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的日子,也是2023年考研笔试成绩公布的日子。有人如愿以偿,也有人黯然退场,有人一次“上岸”,也有人准备来年再战。 但是,联考其实并非MBA的唯一出路,市场上还有一批中外合作的MBA、EMBA项目不用参加联考,经过长期实践,质量足够有保证,能提供MBA/EMBA学位,经过认证后获得国家承认的研究生同等学历。
中欧、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等多所中国高校排名提升-2024年度《金融时报》全球EMBA百强榜单独家解读
2024年度《金融时报》(FT)全球EMBA百强榜单今日发布。中国各商学院表现惊艳,相较于2023年,今年新增2所上榜中国商学院。中欧国际商学院Global EMBA勇夺榜首,复旦大学-华盛顿商学院EMBA位列第三,上海国家会计学院(SNAI)-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(ASU)凯瑞商学院合作的金融财务EMBA位列第7,复旦大学EMBA位列第10。前10强中,中国项目占据四席。中国其他商学院的EMBA项目继续齐头并进,向第一梯队发起冲击。
与亚洲和欧洲充满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建立联系”----西班牙South Summit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,人工智能和深度技术领域专家齐聚韩国水原
9月25日至27日,由西班牙IE大学与韩国京畿道政府和京畿道商业与科技加速器(GBSA)合作共同举办的South Summit Korea在水原(京畿道)举行。这是South Summit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。峰会共吸引了超过4000名与会者和110位专家演讲者,其中43位来自亚洲以外国家,32%为与这些技术相关的初创公司和成长型公司的代表,如Paddle、LottieFiles、k-ID、Asteroid Technologies、DeepX、Rebellions.AI和TIER IV等。
为响应时代需求,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,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(高金/SAIF)金融MBA项目在2024年7月宣布正式推出“科技金融”方向,目标是更好地培养在中国科创生态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行业领军人才。
EMBA vs 在职MBA:年龄不是最大区别,你的目的才是关键! - 香港中文大学CUHK EMBA行政主任给你详细解读
在我们平常的咨询当中,有一批同学在35周岁到45周岁之间。他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,我是读EMBA还是去读在职MBA?这两种课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请教香港中文大学EMBA行政主任苏隽先生,请他回答一下这个问题。
未来的MBA可以怎样读?----商学院大百科独家对话Kedge混合式MBA(Blended MBA) Michel Gutsatz教授
突发疫情状况下全球高等教育如何突围?中外合作的MBA/EMBA项目目前如何授课?和普通MBA相比,Blended(混合式)MBA的学生上课会是什么样的体验?为什么这么设计?学生会买账吗?
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学教授杨斌:教育得要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
5月31日,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学教授、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、斯坦福大学第10任校长约翰?汉尼斯、民进中央副主席、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以及湛庐创始人韩焱女士,以跨洋连线的方式进行了一场主题为《什么才是未来教育的要领》的高峰对话。杨斌教授发表题为《教育得要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》的演讲。 以下分享杨斌教授演讲内容,以飨读者。
李同学认为,深圳作为一个年轻人的城市,给机会和挑战都很多,他在六年半的工作中,见证了公司的发展与变化,为了更好适应未来的变革,合理平衡了工作与学习,选择周末进修。随着进一步的学习,他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。
本文讲述了一位已经在国内医疗行业打拼了17年的职场人,为什么会选择去读MBA课程来提升自己。虽然她已经就职于国内医疗行业第二的公司,但她意识到行业变化很大,自己有缺陷需要改进,因此决定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在选择MBA课程时,她认为EMBA并不适合自己,最终选择了在职MBA。虽然还没有选择学校,但她已经下定决心要通过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。她深信,通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机构,比如深圳泰祺MBA联考培训学校,可以帮助她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。
“自洽而内求,温柔且坚定”也许是对她们最好的形容词。于此同时,她们又因为各自际遇、工作的不同,对于每一个采访的问题都有着不同的观点。这也让笔者意识到,金融职场女性不该有一个固定且刻板的图鉴,千人千面,就像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一样,每个女性都有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,无需迎合他人给出的定义。